經文:希伯來書十三7~17
7從前引導你們、傳神的道給你們的人,你們要記念他們,效法他們的信心,回顧他們為人的結局。8耶穌基督昨日、今日,一直到永遠,是一樣的。9你們不要被種種怪異的教訓勾引了去,因為人的心靠恩典得堅固纔是好的,並不是靠飲食。那在飲食上用心的,從來沒有得到益處。10我們有一祭壇,上面的祭物是那些在會幕中供職的人無權可喫的。11因為牲畜的血被大祭司帶入至聖所作贖罪祭,牲畜的體卻在營外燒掉。12所以,耶穌也在城門外受苦,為要用自己的血使百姓成聖。13這樣,我們也當走出營外,到他那裏去,忍受他所受的凌辱。14在這裏,我們本沒有永存的城,而是在尋求那將要來的城。15我們應當藉着耶穌,常常以頌讚為祭獻給神,這是那宣認他名的人嘴脣所結的果子。16只是不可忘記行善和分享,因為這樣的祭物是神所喜悅的。17你們要服從那些引導你們的,並且要順服,因為他們為你們的靈魂時刻警醒,像在神面前交賬的人,讓他們在交賬的時候有喜樂,而不是嘆息,嘆息就對你們無益了。
接着是有關信仰和教會生活的要求。
希伯來書關心信徒的失落信仰和丟棄救恩,但他關注的焦點是教會整體而非個別信徒,絕大部分的討論都是羣體性的。我們相信,作者是一位牧養者,熟識受信信徒羣體,對他們的屬靈健康有迫切的關懷。
作者首先要求信徒尊重帶領他們的羣體的領袖,就是將上帝的道傳給他們的人,其中包括從前的領袖(7),以及現在的(17)。但是,卻要小心在他們中間一些專門宣揚怪異的道理的人,他們總愛說一些標奇立異、譁衆取寵的言論。作者沒有明說他們是假教師,卻提醒信徒不要被這些人勾引,以致離開教會,離開信仰(9)。
教會的領袖很重要,作者要求我們聽其言觀其行,不僅從他們的道理中學習,也從他們的生活榜樣中汲取教訓。有些屬靈前輩業已離開世界,他們已完成他們的屬靈旅程(「回顧他們為人的結局」,7),我們當從其中有所學習。
作者做了一個宣告:「耶穌基督昨日、今日,一直到永遠,是一樣的。」(8)這是強調基督的不變,祂的道理也永久有效。所以從前傳福音給我們的人,他們雖然死了,所傳的道仍然有效。我們恪守「從前一次交付給聖徒的真道」(猶3),不要被傳講怪異道理的人勾引,以致偏離真理。
傳講「種種怪異的教訓」的人究竟說了甚麼,我們不知道。但作者接着說:「因為人的心靠恩典得堅固纔是好的,並不是靠飲食。那在飲食上用心的,從來沒有得到益處。」(9)這便讓我們窺知他們的情況。他們大抵是傳統猶太教的捍衛者,強調基督徒得繼續遵守所有律法的規定,包括各項食物的禁戒和飲食的條例。作者的態度很明確:第一,律法沒有真正的潔淨的效用;第二,律法作為影兒,已被基督的職事所替代。
作者曾說:「那第一層帳幕是現今時代的一個預表,表示所獻的禮物和祭物都不能使敬拜的人在良心上得以完全。這些事只不過是有關飲食和各種潔淨的規矩,是屬肉體的條例,它的功效是直到新次序的時期來到為止。」(九9~10;另參十1~4)保羅也稱,所有律法不能做這個和那個的規定,都是「世上粗淺的學說」(西二8,20)。
接着作者說:「我們有一祭壇,上面的祭物是那些在會幕中供職的人無權可喫的。」(10)這裏分開兩種人,第一是「我們」,也就是遵循基督作為大祭司的人;第二是「那些在會幕中供職的人」,就是遵循利未祭司的人。遵循利未祭司的人,確實有許多宗教上的禁忌,連祭司都不能喫贖罪祭的祭物,何況一般信徒?但基督徒的「我們」則不然,耶穌基督成了贖罪祭的祭物,卻是我們可以喫的。耶穌宣告:「喫我肉、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,並且在末日我要使他復活。」(約六54)換言之,我們連贖罪祭的祭牲都可以喫,還有甚麼不可喫的呢?
談到耶穌作為贖罪祭的祭物,作者遂將耶穌的命運跟舊約祭牲的處理作一對照,指出祭牲的血被帶到會幕裏作為潔淨禮儀用,肉身則要在營外焚燒;同樣,耶穌的肉身也是在城外受辱死亡,而祂的血則用作使人成聖。
基督在城外受辱,我們也當走到城外與祂認同,接受同樣的羞辱。再說,我們在人間沒有「永存的城」,只能期盼將來的天上的城,甘心接受如今是客旅的身分。
「走出營外,到他那裏去」,就是接受自己因跟隨基督而成了社會的邊緣羣體,被歧視、排擠,甚至迫害。
最後,作者因說「我們有一祭壇」,便談到我們所要獻的兩種祭,一是嘴脣的讚美上帝,二是慈惠捐輸。雖說基督已一次過完成人間所有獻祭,但這兩種「獻祭」,我們倒仍要繼續不斷地做。愛上帝,愛鄰舍,這是不止歇的任務。
反省:
敬重那些按時分糧、盡心竭力做牧養帶領的領袖,這是永不過時的道理。教會若有穩定的領導層,同心合意,彼此信任,肯定能健康發展,抵禦各種異端邪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