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文:他们来到伯赛大,有人带一个瞎子来,求耶稣摸他。耶稣拉着瞎子的手,领他到村外。(《可》8:22-23)
这是一幅极其温柔的画面:一位生活在黑暗中的瞎子,被人带到耶稣面前。耶稣没有站在远处命令:“跟我来”,也没有只用一句安慰的话打发他,而是亲自走近,伸手触摸那双看不见世界的手,把他稳稳地牵到一个安静的地方。
对一个瞎子来说,最安全的引导莫过于握着一只可靠的手。手心的温度与力量,比千言万语更能安抚人心。耶稣的动作不是单纯的“带路”,而是深切的关怀——让这位瞎子在还未看见光之前,先感受到被看见、被爱、被重视。耶稣不仅医治身体的疾病,也医治心灵的创伤,让瞎子从无助的边缘人成为蒙恩的见证者。
这让我们想到,耶稣对每个人的关怀都是如此亲密而具体。在我们的属灵旅程中,我们也常常像这个瞎子,被罪的捆绑、疑惑的迷雾或生活的重担蒙蔽了双眼。我们可能感到孤单无助,甚至怀疑自己是否配得神的恩典。 然而,耶稣总是主动靠近我们,祂不嫌弃我们的软弱,也不因我们的卑微而远离。祂伸出手,牵引我们走出黑暗,正如先知的宣告:“我要引瞎子行不认识的道,领他们走不知道的路;在他们面前使黑暗变为光明,使弯曲变为平直。” (《赛》42:16)
黑暗中,瞎子只能依赖耶稣的手;同样,在属灵的黑暗中,我们也只能依靠祂的引导。问题是——我们是否愿意让祂牵?还是仍旧想靠自己的眼睛去判断方向?愿意被牵手意味着信任。信任意味着放下自己的掌控权,把前路交给那位知道方向的主。
更进一步,这个细节提醒我们,耶稣的医治往往始于祂主动的恩典。这位瞎子并没有主动来求医,而是“有人带他到耶稣那里”(参《可》8:22)。他得医治,并不是从自己的主动开始,而是源于耶稣的主动与恩典。或许是祂借着一位朋友、一段经文或一次经历将我们带到祂面前。
耶稣选择牵着瞎子的手,没有让他在喧闹的村庄里摸索,而是先带他“到村外”。村外不仅是地理的隔离,更是属灵的分别——一个远离干扰、可以单独与主相处的地方。祂牵着我们的手,带领我们离开“村庄”——那些充满世俗喧嚣、试探或混乱的地方,进入祂恩典的空间。许多时候,我们无法看见神的作为,不是因为祂没有行动,而是因为我们被人群的声音和世界的喧嚣淹没了。属灵的光明,往往不是在掌声与热闹中降临,而是在与主独处的安静中诞生。
我们是否也正处在这样一个“被迫的安静”?计划被打断,关系被拉远,机会被搁置。我们也许感到失落,但有可能,这正是耶稣牵着我们的手,把我们从“村庄”带到“村外”,为我们预备一个能被医治的空间。 我们是否正处于属灵的“黑暗”中?是否有一些境况让我们感到迷茫或无助?请停下来默想耶稣如何牵着我们的手,带领我们走向祂的光明。祂是否正在用某种方式呼召我们离开某个“村庄”?我们是否愿意放下自己的挣扎,信靠祂的引导?
祷告:亲爱的主耶稣,感谢你在黑暗与迷茫中,伸出那双温柔又有力量的手,牵引我走前面的路。主啊,我承认自己常常害怕未知,也常常想靠自己去摸索方向。但今天我愿意放下挣扎,把自己交在你的手里。求你牵着我,带我离开属灵的喧嚣与困惑,使我的心在你的恩典里得着安稳。奉主耶稣基督的圣名祷告。阿们!
欢迎您上网 behold.oc.org 阅读更多好文。《OC举目》面对当代挑战,与教会同行,和跟随基督的您一起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