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: 彼得前书1章3-9节
祂曾照自己的大怜悯,藉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,重生了我们,叫我们有活泼的盼望。—彼得前书1章3节
在1960年代初期,美国举国上下都对未来充满盼望,觉得前景一片光明。年轻的总统肯尼迪(John F. Kennedy)提出了“新疆界”、“和平工作团”,以及登陆月球的计划。蓬勃发展的经济,使许多人期盼未来的好时光能持续不断。但不久后越战升温,国内局势动荡,肯尼迪遭人暗杀,而原本乐观的社会所接受的一些常态,也就此瓦解。持乐观主义并不足以面对现况,随之而来的是盼望的幻灭。
接着,在1967年,改革宗神学家于尔根 · 莫特曼(Jürgen Moltmann)在其著作《盼望神学》(A Theology of Hope)中提出了更清晰的观点。我们所走的道路,并不是乐观主义,而是盼望之路,两者截然不同。莫特曼认为,乐观主义取决于当下的环境,但盼望却是奠基于上帝的信实,而不受处境左右。
这样的盼望从何而来呢?彼得写道:“愿颂赞归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上帝。祂曾照自己的大怜悯,藉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,重生了我们,叫我们有活泼的盼望”(彼得前书1章3节)。我们信实的上帝已经藉着祂的爱子耶稣,胜过了死亡!这个史上最伟大的胜利,使我们能超越单纯的乐观主义,并能在每一天与每个处境中,持守坚定、活泼的盼望。
不论你是比较乐观或悲观的人,
有哪些事情会使你忧心?为何怀抱着盼望,
会比持乐观或悲观的态度都来得更好?
上帝啊,这个世界令人沮丧和迷惘,
有各种声音试图使我失去一切盼望。
求祢帮助我,让我的心坚定地信靠复活耶稣
所赐的应许和大能,因祂是掌管未来的主。
灵粮透视
彼得前书1章3-12节的希腊原文,是个连续、单一的长句子。圣经学者麦克奈特(Scot McKnight)在《国际释经应用系列:彼得前书》中指出,尽管这个句子很长,但“彼得的语法非常优雅”,深刻表达上帝的救恩之荣美,并指出在这个颂赞的长句中,每个部分都建立在前面的观念之上。例如开头3-5节的颂赞引发后续的宣告,即坚称哪怕是在苦难中,我们仍大有喜乐(6-7节)。这种喜乐主要是在于我们终能得救的期望(8-9节),也就是众先知所传讲并期待的救恩(10-12节)。
在这封信的开头,彼得对上帝的称颂让我们看见,信徒起初得救、后得基业那荣美的光景。从始至终,一切都指向我们的救恩和上帝国度最终的实现。
韩杰盛